木屐是一种主要由木或竹制成的凉鞋。后汉时期,木屐被称为“屟”。木屐的起源有着悠久的历史。据《古今事物考》记载,“夷源曰:继子按其臂而烧死。晋文公断臂作木屐,此在春秋时已有。至司马晋时,已将其制成常衣……”这里提到的甲子说:“徽宝被烧死,晋文公拿了它《梁武小说》引句。 “我把它砍下来,做了木鞋。”他是春秋时期晋国人,被晋文公流放十九年。后来晋文公重新掌权,姬之推与母亲隐居山西省姬休县东南绵山。晋文公追寻这一点,试图请柴子推求救,却找不到他。后来晋文公放火烧山,企图将他驱逐。吉子泰直到抱树而死时都无法做出决定。文公得知此事,悲叹不已,下令将这棵树砍掉。从此,每当文公想念吉子推时,他都会低头看着木屐,喊道:“太悲伤了,走一步吧!”这就是关于木屐的第一个传说。
在古代,穿着木屐的习俗十分盛行。即使是年轻时尚人士外出时也常穿着它,也被称为“裙木屐男孩”。封建武士也佩戴它。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是一位“木屐爱好者”。孔子的木屐十分罕见,据说长度可达一尺四寸。另据《晋历》记载,当时男女木屐的式样有严格区分,男为方头,女为半圆头。到了太康时期,这种区别逐渐消失,男女均可穿方木屐。南朝时期,很多人都穿着木屐,甚至木屐都被认为是时尚鞋类,但当时从皇帝到朝臣参加比较重要的仪式和活动都必须穿鞋。着装按传统礼仪。即使对于普通人来说,拜访或会见朋友时不穿鞋也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。不仅如此,穿着木屐作为一种民俗也受到鼓励,专门从事木屐谋生的人也不少。《南齐书·江泌传》 我可以证明,广州人穷的时候,整天剪头发,晚上在月光下看书。到了宋代,京师长辈穿漆鞋已成为普遍现象,出嫁的妇女也开始穿漆彩鞋作为嫁妆。在古代,木屐因其实用性而广为流行。古人曾列出人们穿木屐的五个原因。 “南方地势低,木屐高,远离湿气,这是第一个原因,因为穷人可以省钱。”第三个原因是把脚弄湿并尽快干燥。晚上走路比较吵,对于5类通奸来说不方便。 (第13卷《潮阳县志》)因此,木屐在古代人们中非常流行。木屐轻便凉爽,适合在低矮潮湿的地面上行走。此外,它还有其他几种用途。据记载《史记》,塔宇防御洪水时,经常要翻越险山,于是用木头制作了木屐,底部有长木牙,塔齿也很长。这使得爬山变得更加容易。《宋书·谢灵运传》说:“凌云总是穿木屐。上山时拔掉前牙,下山时拔掉后牙。这是一种下牙被拔掉的木屐。” ”“不用担心摔倒,因为它们很容易行走,所以在世界各地被称为“斜宫屐”。它们与Tayu 制作的木屐类似,但两者都是为了在爬山或下山时保持平衡而设计的。李白曾写下一首名诗:“着公邪木屐登青云梯,半壁见海日,天香鸡香。”古代木屐有多种不同类型,其中大多数以所用材料或形状命名。例如,平底的木屐被称为“平底木屐”,竹子制成的木屐被称为“竹木屐”,棕色丝绸制成的木屐被称为“棕色木屐”。 这时,一种涂蜡的木屐也很流行。《晋书·阮籍传》 注:“也许有一个名叫栾(福)的人,看到他的木屐,立刻就看到了,因为他叹了口气说:“我永远不会知道如何在我的儿子面前测量木屐!木屐上涂蜡可以增加防腐效果,出行时穿着也很方便。在古代战场上,军事家也使用木屐。《晋书·宣帝纪》 记录以下内容: “关中有很多蒺藜,皇帝派了2000名士兵穿着软木平底木鞋行军,用的是蒺藜,文中提到的荆棘植物被称为‘铁刺’,因为它们像‘铁刺’。”战争期间用来封锁道路的铁制荆棘。明末清初,妇女儿童以穿红皮木屐为主,男子则喜穿黑皮木屐。当时,木屐在杂货店里有卖。民国初期就有专门卖木屐的商店。直到20世纪50年代,穿着木屐仍然很流行,但随着粘拖鞋的出现,木屐逐渐被淘汰,成为了过去的遗物。 (李雪浦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