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发热内衣是怎么回事,自发热的内衣好不好

寒风吹来,保暖产品尤其是自发热内衣热销。内衣本身真的会保暖吗?让我们来看看

撰文/记者赵天宇编辑/刘钊

新媒体编辑/陈炫智

采访专家

王宝军(国家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研究员)

临近岁末,新一轮寒潮来临,多地气温突破历史极值。今年高温持续,保暖产品尤其是自发热内衣开始受到关注。

“温度大幅提升”、“恒温37度”、“德国黑科技”……打开购物网站平台,各种主打轻薄的自发热内衣产品会让你眼花缭乱。被誉为“冬季工艺品”,受到众多客商的追捧。

不太厚的内衣真能保暖吗?

显然:世界上尚不存在自热材料

大多数保暖内衣卖家声称,他们的保暖内衣有一层可以自行产生热量的“高科技”材料,其隔热性是传统纯棉保暖内衣的数倍,号称是一项技术。之上。

但实际效果是,有的自发热内衣确实有点保暖,但有的自发热内衣根本不保暖,还不如厚厚的秋衣或秋裤那么有效。

国家棉纺织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主任王宝军告诉记者,从能量守恒定律的角度来看,自热是不科学的,因为需要能源,而热量无法从稀薄的空气中产生。目前,还不存在真正能自加热的材料。换句话说,真正的自热服装是不存在的。

「吸湿性、保温性」

那么自热内衣是不是完全是骗人的呢?

当然,事实并非如此。王宝军进一步解释说,这只是改变了纤维“吸湿生热”的概念,给公众造成了“保暖生热”的错觉。

众所周知,人体皮肤表面的角质层会分泌水分。当水蒸气从人体皮肤释放时,它会液化并散发热量。这是冬季感到寒冷的主要原因。

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御寒呢?首先是穿厚衣服。静止空气的导热率最低,假设没有空气流动,织物层容纳的空气越多,衣服的保暖效果就越好。

(图片来自网络)

但就像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冬天一样,人们穿着笨重的棉裤,虽然保暖,但不仅不美观,而且行动也不方便。

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,服装制造商开始注重面料,但另一方面,材料也必须足够轻、合身、易于穿脱。另一方面,如果纺织材料的绝缘性能足够好,则它们是合适的。

王宝军说,当纤维吸水后,纤维分子的亲水基团与水分子结合,水分子的动能(水蒸气)减少,同时转化为热能并释放出来。这就是吸湿热。纤维的吸湿性越大,吸湿过程中散发的热量就越多。

换句话说,自发热内衣实际上是采用特殊纤维材料制成的具有“吸湿保暖”效果的内衣。

为什么1+1等于5?

事实上,大多数纤维,无论是羊毛、蚕丝等天然纤维,还是涤纶等合成纤维,都具有吸湿发热的能力,但区别在于每种纤维的成本和吸湿效果。供暖方式也不同。

比如聚酯纤维,其实就是“涤纶”,是最常见的化学纤维,有弹性,抗皱,但它叫粘胶纤维,吸湿保暖性能非常好,但成本比较高。

某保暖内衣品牌宣传照(来自网络)

再比如,有人认为腈纶比羊毛保暖,但人们常听到的徕卡面料也是氨纶的一种。

单看这些纤维面料的名字,确实距离“黑科技”有点远,但俗话说“1+1就是5”,如果将这些纤维材料结合起来,就可以实现一定比例有不同的作用,达到“吸湿保温”的目的。

例如,日本品牌保暖内衣的主要材料是聚酯纤维和粘胶纤维。腈纶纤维主要增加透气性和排汗性,而涤纶则有助于使衣服紧贴身体。可以看出,随着``\'\'的增加,粘胶纤维和腈纶纤维的总比例几乎相同并且也在增加。

再比如,今年非常流行的德国丝绒,其实是一种合成面料,主要是腈纶纤维,掺有一定比例的氨纶和涤纶。腈纶纤维是一种吸湿、发热的纤维,含有一定比例的粘胶纤维。

(图片来自网络)

之所以被称为“德国天鹅绒”,是因为这种面料的发明者是德国拜耳公司,但不一定非要在德国生产。一些价格较低的面料被称为德国天鹅绒面料,但质量可能达不到标准。

还有红外线自加热产品。即在红外纤维中添加善于吸收热辐射的红外发射材料,可以吸收人体发出的红外辐射并将其返回人体。防止人体热量以红外线辐射的形式散失。不过这本质上是提高了隔热性能,而且由于红外发射材料的成本比较高,市场上同类产品并不多。

石墨烯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导热材料,但由于成本较高,目前难以大规模商业化(图片取自网络)

最近,采用石墨烯材料的自发热内衣也出现了。从材料科学的角度来看,石墨烯是目前导热系数最高的材料,但作为绝缘体用于内衣时可能无法收回成本。因此,石墨烯的自发热目前看来只是一个噱头。

寒冷可以缓解,但是冬天的寒冷却很难忍受!

综上所述,对纺织材料和成分进行重新组合后,自发热内衣肯定比普通秋衣、秋裤更保暖,但保暖到什么程度呢?穿着自发热内衣能过冬吗?王保国认为,“它(自发热内衣)可以用来缓解环境变化带来的冷冲击,但抵御严寒确实很难。”

至于得出这个结论的原因,王保国表示,自发热内衣受环境影响,在非常干燥的环境下不具备吸收热量的能力,比如冬季干燥的西北、华北地区我解释过。这就是了。在长江流域,寒冷的自热内衣效果不佳。

其次,纤维吸湿放热是一个动态过程,因此保持恒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 “纤维吸收水并达到饱和。它们吸收更少的水并产生更少的热量。”

第三,包括厂家在内的厂家都在重点宣传“吸湿生热”,但现实中,由于节能原理,需要将纺织材料吸收的水分释放出来,这就是“吸湿生热”过程。说是“放湿”,即发热内衣实际上是循环着吸湿放热放湿吸湿的过程。

这样的炎热和寒冷对于皮肤敏感的人来说不太好。

吸湿发热产品有行业标准,但数据是在实验室极端条件下获得的,并非现实生活使用的参考值。

关于行业标准,记者了解到,目前针织保暖内衣尚无国际标准,仅有一项纺织行业标准FZ/T 73036-2010 《吸湿发热针织内衣》。规定“最高温升值为4以上,30分钟平均温升值为3以上”。满足这两个要求的产品被视为经过认证的产品。

根据自发热内衣的材质不同,其成分比例也不同。一些低成本的自热内衣效果不如较厚的秋衣和秋裤。

不过,王保国承认,这个数据是在实验室模拟极端条件后产生的,现实中很难达到这样的增温效果。也就是说,测试报告和实际佩戴体验之间是有差距的,而且差距还不小。

也就是说,从目前来看,自发热内衣有着良好的起点,但仍处于“概念优于现实”的阶段。王保国建议,消费者不要被所谓的“黑科技”把戏所蒙蔽,理性消费最重要。 “如果实在想保暖,可以穿毛裤、棉麻裤,甚至羽绒裤。这类衣服的保暖性比自热内衣好很多。”

出品:科普中央厨房出品:北京科技报| 科学加欢迎广大客户朋友转发公众号、报刊。 违反者将被起诉。

阅读更多值得信赖、实用的科普文章,了解更多精彩的科技活动,请下载科学加客户端。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服装搭配_服装搭配的技巧_衣服的穿配法_服装搭配网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fzdapei.com/309591.html
上一篇
下一篇

为您推荐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