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当《老友记Friends》在1994年登上电视屏幕,第一批千禧世代(1981年出生)正好进入青少年时期。一年后,由美国流行摇滚二人组合TheRembrandts所录制的电视剧主题曲《I’llBeThereForYou》在世界各地的音乐排行榜上名列前茅,还有那难忘的开场歌词“看来没有人告诉过你生活会搞成这样/你的工作是个笑话/你口袋空空/你的爱情衰败在半路上”。不论是歌曲还是影集,都为生活中无可避免的艰辛提供了近乎完美的解药:一群生活在一起的朋友们每天一起度过人生的哭与笑。那些情境喜剧教导我们—朋友是提高我们生存可能性的最佳解药。那么,人们是怎么成为现在最孤独的世代?七月份发表的一项YouGov研究报告(美国1,254名18岁及以上的成人)指出:30%的千禧世代表示他们经常或总是感到孤单,而X世代(1965-1980年出生的人)和战后婴儿潮世代则分别为20%和15%;受访的千禧世代中有27%的人表示他们没有亲密朋友(虽然70%的人表示他们至少有一位知己),而更令人警醒的是有22%的人表示他们完全没有朋友。这种寂寞该怪罪到社群媒体吗?“这些统计数字并不让我感到惊讶,数字与前一世代并没有太大的差别“AminatouSow说道,他是《CallYourGirlfriend》数字电台的合作主持人,也是《BigFriendship》(将于2020年由出版公司Simon&Schuster出版)一书的共同作者(与作家AnnFriedman合作),他向Vogue说:”美国人并不比以往更寂寞,但在朋友以及我们与朋友联络的感受程度中,存在着一段真实的差距。对于科技不会造就寂寞这件事我很怀疑,科技肯定使人们更孤单寂寞。“感谢Facebook、Twitter、Instagram和Snapchat,我们拥有了比以往更多的“朋友“,但这些朋友并不是坐在我们的沙发上向我们抱怨感情关系,而是在一些网络上爆红的东西上标记我们,或是在我们的朋友圈写评论。社群媒体无疑地扩大了我们的社交圈,但也明显地淡化了我们与人的关系。经常在我们的照片上按赞或是评论的人,不一定是我们在危机中能寻求协助的人。所以,我们真正需要多少朋友?根据生物人类学家以及《一个人需要多少朋友?HowManyFriendsDoesOnePersonNeed?》(Faber出版)一书的作者罗宾·邓巴RobinDunbar的说法:即使我们想要,也无法与大量的人建立有意义的关系。以人类与大型哺乳类动物的大脑尺寸差异为基础,邓巴Dunbar假设人类可以应对的朋友数量有限,他依据情感深度把朋友们分为不同“层级“。他估计与我们最亲密的那一层,像是我们常常通话的朋友,最多只能容纳五个人;再来的一层,能容纳10人;第三层能容纳35人;最后一层则能容纳100人。这意味着人们的社交网络中最多能容纳150人左右(他称之为“邓巴数DunbarNumber“)。由于社交媒体在我们生活中的流行,我们实际上可能花费了更多时间在这些肤浅的关系上—位于第三层的35人,或是位在最后一层100个以上的人—而不是花时间与那些在我们最亲密的圈子里,具有极高价值的朋友们培养关系。尽管我们参与了广大的社交网络,如果第一层的亲密关系消失了,我们很有可能会感到寂寞。2015年,小天后TaylorSwift炫耀了她极为成功的第一层亲密朋友,一群现实生活中支持着彼此的朋友们,她称之为她的“小队squad“—她在社群媒体活动中使用的词汇。四年后,在为《Elle》杂志撰写的一篇标题为“30岁以前学到的30件事”的文章中,“小队squad”的领导人承认,这在她二十多岁时看起来如此坚固的友谊,现在已经分崩离析了:“这很悲伤,但有时候当你长大了,关系也跟着成长,原本的关系就不复存在了。”我们要把自己放在朋友之前吗?行为科学家SarahHopwood提供了一个不同角度的观点。他说,关系不一定是因为年龄的成长而改变,而是我们选择考虑自己的个人成长优先于与其他人之间的关系。“在我们的新自由资本主义社会中,我们塑造了一个非常个人主义的文化,成功和成就被归功于个人行为或举止,个人成就和福祉成为了基石,凌驾于我们在社会中的人际关系脚色以及与他人之间的链接。幸福文化因而兴起。”离TaylorSwift的“小队squad”概念非常遥远,我们在社群媒体上看到的图片大多是独自一人,像是在健身房自拍、在卧室里尝试新的彩妆、为自己的副业努力等。在这种自我进步,自我管理的生活规则之下,实际上有可能是我们对朋友们期望太少,而对自己的期望太多。“我们环顾周遭的人,每个人都看起来超棒的:非常忙碌,总是忙着参加更多的活动或约会”Hopwood继续说道:“所以我们不觉得我们可以求助于他人,取而代之的,我们做了一样的事情,把自己的生活用消遣娱乐填满,但缺乏了与人的亲密链接。在我们的文化里,状况不太好被视为弱点,而不是人性的一部分。”千禧世代的友谊是怎么样的?虽然千禧世代于九零年代,如《老友记Friends》和《欲望城市SexandtheCity》的情境喜剧中长大,这些电视剧向人们贩卖一个拥有可靠都市家庭的终极梦想,而这个世代继续写出了更多符合YouGov统计数据的故事。在LenaDunham的最后一季电视影集《女孩我最大Girls》中,在一场令人不舒服的权力斗争之后,她们一群人分崩离析,只留下了Marnie和Hannah之间残存的友谊。对多数人来说,PhoebeWaller-Bridge主演的剧集《伦敦生活Fleabag》最符合对那30%千禧世代的生活经历描述,主角邋遢鬼Fleabag被她自己还有她的治疗师描述为“一名没有朋友且拥有空虚心灵的女孩”,她也是那22%没有任何朋友的人其中之一,她是千禧世代的反传统主角。为什么知己对未来的幸福很重要2017年,一份关于人际关系的研究论文对两项研究进行了比较—第一项研究拥有来自100个国家以上超过27万人的研究对象;第二项研究则是以住在美国的7,500名年纪较长、已到退休年龄的人士为研究对象。作者WilliamChopik,他是研究心理学家以及密歇根州立大学研究亲密关系实验室的主任。他发现,在人们的后半生中,跟家人比起来,拥有关系亲密的朋友是让自己幸福快乐更加重要的因素。“你把这些人留在身边是因为他们让你开心,或至少在某种程度上为你的幸福感做出贡献”他向《时代》杂志说道:“在我们的生命中,我们让肤浅的友谊渐渐消失,留下真正具有影响力的朋友。”依据Chopik的研究,近期YouGov的研究数据令人十分担忧—为了长远的幸福,千禧世代人们的优先事项明显地需要转换。所以,也许下次你出去喝咖啡的时候,把那些属于肤浅友谊层的朋友们留在你的手机里,打电话给你的知心朋友们,在沙发上花几个小时把你的世界摆正。